昨天,前央视主持人张泽群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段视频,瞬间引爆热搜。

画面中,他举着老年卡站在颐和园门口,咧嘴一笑:“第一次用这玩意儿,还挺新鲜! ”可这一笑,却让无数网友破防了——曾经西装革履、意气风发的春晚男神,如今两鬓斑白、身材发福,活脱脱一副公园遛弯大爷的模样。

评论区炸了锅:“这还是我记忆里的张老师吗? ”“这哪是自然衰老,简直是断崖式塌方! ”
有人翻出他2007年主持春晚的照片对比:那时的他头发乌黑油亮,脸部线条棱角分明,一身笔挺西装衬得人精神抖擞。

而如今视频里的他,穿着20块钱的黑布鞋,蓝灰色棉袄配宽松运动裤,连眼神都少了昔日的锐气。

张泽群不是第一个让观众感慨“岁月杀猪刀”的央视面孔。 从董卿的知性旗袍到周涛的优雅长裙,这些曾站在聚光灯下的主持人,似乎被大众默认了“永不过期”的保鲜期。 但褪去舞台妆造和百万打光的他们,终究逃不过自然规律。

有网友翻出张泽群三年前参加活动的照片:那时他还能勉强撑起西装,只是眼角的皱纹开始藏不住。

而这次颐和园视频里,他的脸部浮肿明显,皮肤暗沉松弛,连走路时微微佝偻的背影都透着疲惫。 这种落差,撕开了观众对央视主持人“冻龄”的集体幻觉——原来再精致的职业形象,也敌不过60岁退休生活的松弛感。

张泽群的老年卡,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记忆闸门。 评论区里刷屏的“董卿去哪儿了”“朱军怎么不出来了”,暴露出一个残酷现实:曾经构成春晚记忆的黄金主持团,正集体淡出公众视野。

有人统计过,近五年央视春晚主持人名单里,60后已几乎绝迹。 就连被返聘的73岁“最美姥姥”级主持人,也在去年引发“占用年轻人机会”的争议。
张泽群们的老去,不仅是个人选择,更折射出行业对“新鲜感”的疯狂追逐——当撒贝宁靠段子出圈,马凡舒凭颜值吸粉,老一辈的庄重风格似乎成了过时的代名词。

比起其他隐退同行,张泽群算得上活跃。 他会在抖音晒带娃日常——五年前老来得子的他,如今常被五岁儿子折腾得满头大汗;也会写打油诗自嘲“白发渐密腿脚软,不如回家炖汤鲜”。
这次颐和园遛弯,他特意选了工作日的早晨:“这个点人少,刷老年卡还不用排队! ”

这种“老干部式”的退休生活,意外戳中中年网友的共鸣。 有人调侃:“原来央视名嘴退休后和我爸一样,沉迷拼多多买9块9包邮的裤子! ”
更有人发现细节:他脚上那双老北京布鞋,和视频里路过的广场舞大妈竟是同款。


这场舆论狂欢背后,藏着更深的集体焦虑。 年轻人哀嚎“他老了,我的青春也没了”,中年人感慨“连央视主持都逃不过发福”,老年人则点赞“穿布鞋才舒服,西装革履那是遭罪”。

有心理学家指出,公众人物的衰老之所以引发震动,是因为他们承载着大众的情感投射。
张泽群的老去之所以格外“扎心”,恰是因为他曾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审美标准:字正腔圆的播音腔、一丝不苟的西装三件套、永远挺拔如松的站姿……当这些符号被运动裤和老年卡取代,仿佛在宣告某种理想化形象的终结。

事实上,张泽群已算转型成功的案例。 更多退休主持人面临巨大心理落差:有人尝试直播带货被骂“跌份儿”,有人因网络暴力患上抑郁症,还有人像“消失的央视一姐”方琼那样,52岁就被迫退居二线带新人。

反观张泽群的选择,倒是透着股通透劲儿。 他不再染黑白发,坦然穿着市场买的棉袄遛弯,甚至把老年卡当作“60岁成就奖章”。


这种“我就这样了,爱咋咋地”的松弛感,或许才是对抗年龄焦虑的真正武器——毕竟能穿着布鞋在颐和园晒太阳的退休生活,可能比春晚后台的盒饭香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