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全国多地持续发布高温红色预警,部分地区气温突破40℃。在这种极端天气下,某些日常行为可能暗藏致命风险。以下是气象学家与急诊科医生联合梳理的高温避坑清单。
编辑搜图
正午运动引发热射病危机
朝阳医院急诊数据显示,7月以来因晨跑、广场舞等户外活动导致的热射病患者增加240%。人体在35℃以上环境中剧烈运动时,核心体温每分钟可上升0.3℃,当超过40℃就会引发多器官衰竭。运动医学专家建议: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避免户外活动,可选择游泳等水中运动替代。
编辑搜图
冷热交替诱发血管意外
某外卖平台统计显示,高温天冰镇饮料订单量激增3倍,但友谊医院心内科接诊的急性心绞痛病例同步上升。骤饮4℃以下冷饮会导致冠状动脉痉挛,而从40℃户外直接进入20℃空调房更可能使血压瞬间波动30mmHg。正确做法是:饮用8-15℃温水,室内外温差控制在7℃以内。
汽车变隐形烤箱
实验证明,35℃气温下密闭车厢1小时,座椅温度可达78℃。北京儿童医院去年接诊的12例儿童车内窒息事件,均发生在父母"临时下车办事"的15分钟内。交警部门特别提醒:哪怕开着车窗,停车后车内温度也会在10分钟内超过外部气温。
特殊人群用药雷区
监测发现,老年高血压患者在高温天仍按冬季剂量服用利尿剂,中暑风险提高4倍。协和医院药学部指出:ACEI类降压药可能干扰汗腺调节,糖尿病患者使用磺脲类药物会加剧脱水。建议慢性病患者在高温季复诊调整用药方案。
气象专家强调,未来极端高温天气将更频繁出现。与其依赖临时应对,不如从现在开始培养"热健康"习惯:家中常备口服补液盐,手机设置温度预警提示,学习识别大汗淋漓转为无汗的危象信号。这些细微改变,可能成为救命的关键。